正觉寺
声明:图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圆明园遗址公园”,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正觉寺
位于绮春园正南部中间
既成一座独立的寺院
又有后门与绮春园相通
实为圆明园的一座附属佛寺
因其属藏传佛教寺院
又被称为“喇嘛庙”
始建于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1773)
墙院占地12660平方米
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
正觉寺写景图 张宝成绘
正觉意为: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此正觉,名为无上正等正觉,梵语叫阿耨多罗三邈三菩提,意思是宇宙间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亦即究竟圆满的佛果。
正觉寺的陈设、布局及装饰
在民国时代,满族画家金勋所撰《成府村志》中记述圆明园正觉寺的地理位置和总体环境说道:该寺在北河沿度十步三座桥西行路北。喇嘛庙建于乾隆间,东西北三面均界万春园(即绮春园),前后殿宇到底五层。松柏交加,崇楼飞阁,金碧辉煌,钟磬盈耳,香烟缭绕,冲空荡漾,似云流动。庙宇中均用砖石洒地,留出树池之地。松柏参天,与楼阁掩映,真胜境也。在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1900年庚子事件破坏圆明园之中,正觉寺均未遭受重大毁坏,幸免于难。
1880年前后的正觉寺山门
正觉寺山门现状
正觉寺山门外檐刻有“正觉寺”,为乾隆御书,汉、满、藏、蒙四种文字合璧。山门,佛教寺院的外门。一般有三座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故也称三门。山门里供奉的哼哈二将,塑像多裸露全身,缠衣裳于腰部,怒目作勇猛之相。
天王殿
雕梁画栋的天王殿坐落在第一层院落的正面,殿中供奉有大肚弥勒佛一尊,殿内东西两侧是四大天王塑像。传说须弥山腰有一座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各住一王及眷属,分守四大部洲,能护国安民,管风调雨顺。
三圣殿
过天王殿,从前往后依次分布着三圣殿、文殊阁和最上楼。《成府村志》对三圣殿的描绘最为细致:过天王殿北视之为三圣殿。一间代后,抱厦三间,上檐为四大埞庑殿顶,殿前为月台,殿内正中塑楠木雕刻三世佛,均有木刻背光,中为如来,左为毗卢,右为无量寿,均贴金罩漆。东西两山塑上五彩十八罗汉,形象如生。正中挂黄云缎绣花旛,门子堂左右黄旛,四首下角均有铜铃。正中供桌三堂,雕刻西番莲、红漆地儿、金花儿,桌上鼎炉蜡阡花筒俱满。尚有五供儿与八吉祥,为轮、螺、伞、盖、花、罐、鱼、常。神台前有牛油铜海灯一列,约数十盏。
文殊阁
再北为双檐八角亭曰文殊阁。亭内神台高六尺,南北长方形,以汉白玉刻成须弥座儿。台上塑一青狮站立,狮背上驼一九品莲台,上坐一楠木雕刻文殊菩萨,右腿盘坐,左腿伸下莲台,复由莲台下部上升一枝莲花拕着左足,双手在胸前,右手掌向上,左手掌平伸如接礼状态。狮子乃藏传佛教中的灵兽,也常常是文殊菩萨的坐骑。《成府村志》所载,文殊阁中的文殊骑狮造像高大、华丽而精美。
最上楼
再北为最上楼七间,下层正中塑五方佛,身分五色,皆以如来形状,各坐莲台之上。两尽间皆有木板桥。入小门有楼梯,西板墙有罗汉床一架,昔为张嘉胡土克图坐位。两山间均有经柜,内藏经文,均为厚纸单页式,两面印字,用挟板挟之,缚以黄带。由东西楼梯皆可到楼上。
驻庙喇嘛及其佛事活动
正觉寺建成之后有喇嘛驻锡。除了最上楼里三世章嘉活佛的座位“罗汉床”外,最上楼之“东西有转角房,为喇嘛住所”。
1866 清 铜鎏金章嘉·若必多吉坐像
“张嘉胡土克图”即章嘉呼图克图,此处当指章嘉·若必多吉,又名章嘉·意希丹贝准美贝桑布,即第三世章嘉活佛(1716-1786),系清代著名藏传佛教领袖。章嘉活佛负责管理京城、内蒙古、热河和多伦诺尔的黄教(即藏传佛教格鲁派)事务。据研究,章嘉·若必多吉佛学造诣高深,深受清世宗和清高宗的尊崇和礼遇,担任过国师,章嘉·若必多吉自8岁进京至70岁圆寂,在皇宫任职60余年,经历雍正、乾隆二朝,他作为“大国师”、清高宗的“同窗密友”,以活佛的领袖地位和政治影响,为巩固清朝与蒙藏的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作出重大贡献。
乾隆三十八年(1773)十月的一份档案写道:乾隆三十八年十月,奏请新建正觉寺安设喇嘛住持焚修。奉旨:著由香山宝谛寺拨派达喇嘛一名,小喇嘛四十名,即于此内委署副达喇嘛二名住持焚修念经,即著伊等就近前往,在含经堂焚香楼。每月初一、十五、初八、十三、三十日念经五次。钦此。
圆明园的正觉寺、万寿山的功德寺和香山的宝提寺被称为“满洲三处”,当指这三座寺庙的喇嘛全为满人,念诵满文经卷,属于满洲喇嘛寺院。满洲喇嘛寺院是在清高宗本人的倡议下,由章嘉·若必多吉指导兴建的。清高宗不仅令满人出家当喇嘛,还组织将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以及部分藏汉文论疏译成满文,以满足其念诵经文的需要。正觉寺、功德寺和宝提寺的喇嘛用满文念诵喇嘛教经典,同时配以“蒙古曲”,足见清代满、蒙、藏文化之间的互融。
兴黄教以安蒙藏
尊崇喇嘛教以笼络西藏和蒙古、强化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是清朝的既定国策。这一政策的施行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和统一的多族群国家。
清朝皇室拨出巨资兴建正觉寺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成府村志》在描绘正觉寺的陈设、布置及喇嘛的佛事活动之后评论道:北京城内外的喇嘛,均来自西藏或蒙古,他们一切设施,均直接由清帝庇护。京都附近所有他们的庙宇,全由皇家拨款建造。其中最重要的大庙宇建筑起来,作为大喇嘛、使臣驻节之所。此乃满洲政府通常的政策。
清朝兴黄教以安蒙藏,其主要方法是通过册封和优渥黄教上层领袖人物,利用他们的政治影响和宗教地位,从而实现对蒙藏地方的统治。清朝依靠黄教的活佛阶层不但牢牢掌握了黄教势力,使其成为清朝统治蒙藏地方的“衔勒”,而且充分利用活佛这一特殊阶层的广泛号召力和影响力,达到了对蒙藏地方分而治之的政治目的。
圆明古树——活文物
古树是一段历史的记忆。圆明园现存古树主要分布在正觉寺内及周边,它记录着圆明园的发展变迁,记录着这一方水土的人们繁衍生息、改造自然的历程。
1860年及1900年,圆明园两度罹劫,因正觉寺独处绮春园墙外而幸免于难,部分建筑和古树留存至今,成为圆明三园唯一的劫后遗珍。
“老神仙”正觉寺内树龄最大的四百多岁古树
一株古树一段故事,正觉寺内的“老神仙”是圆明园历史的最好见证者。
五园三山
魏开肈
北京出版社
西方人眼中的圆明园
张恩荫 杨来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图书馆 主办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79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33号
©2015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