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街
清朝时期,买卖街以皇家园林宫市的方式,掀开了清代宫廷与市井文化融合共存的序幕,是中国200多年前商业盛况的缩影,也是那个时代商业文化的缩影。买卖街主要是指古代帝王模仿市井设在皇宫中或者皇家苑囿中的买卖场所,大凡有街道、店铺、商号、旅馆和码头等建筑等。如果皇帝要游逛买卖街,许多宫女和太监等就扮成商人、店主和游人,使买卖街和百姓的市肆十分相似。在清代三山五园地区,这样的买卖街有好几条,有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北方市井格局,如圆明园的买卖街,香山静宜园买卖街等;有的模仿江南市肆的风格,称呼苏州街,如颐和园内的买卖街和圆明园同乐园买卖街以及从万寿寺到畅春园大门的买卖街等。以下试就买卖街兴起原因、功能、建造风格等问题做一简单探讨,祈求方家指正。
一、 买卖街兴起原因
清朝时期,不论是紫禁城还是三山五园,都是君主生活和行使其专制王权的所在,无一不彰显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以及被皇权控制下的帝国的气概。但是在紫禁城是不容易建造买卖街的,三山五园皇家园林里却修建了世俗闹市――买卖街。究其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皇帝对百姓生活的好奇心
皇帝是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生活在宫廷之中,得到最高的享受,但是重重的宫禁生活束缚着他们,他们不能像百姓一样游街逛市,也领略不到市肆林立,百业兴盛的情趣,这就促使他们对民间生活十分好奇,想进一步去了解民间风情。因此,在古代帝王“移天缩地在君怀”的思想支配下,他们在皇家园林中设立了市井风格的买卖街,“……备君上随时临幸览观,城市喧嚣,非为人主所厌弃也。清帝为势位所限,出时,居民商铺,必先闭门,不能见一物。各处施以屏障,不使睹警跸。警跸未过数时前,即先清道,禁绝人行。有闯道者必为护军加罪。若赴郊野,则马队夹道森列,侦巡所及,每甚深远,逐闲人且以卫御驾也。帝者位分尊严,不能亲接民间庶事,迫处静默之中,不能不别开生面,以自娱乐。”[1]虽然说买卖街是一种专供皇帝欣赏的摆设,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供皇帝了解民风民情的途径,使其间接地了解到百姓的生活态势。
(二) 满足皇族娱乐生活的需要
皇子、后妃们常年受其身份地位的束缚,生活单一,心情压抑,这些原因都促使他们对市俗生活的向往,也加深了他们参与市井娱乐的欲望。而买卖街的设立正体现了一种“市井文化”,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渴求。当他们到买卖街游玩时,市场上有买有卖,热闹非凡,令皇帝后妃十分开心。王致诚描述到“市集为帝与后及妃嫔等行乐而设,余曾言之,此王公大臣之所以绝鲜参预也。……交易既真,遂饶有兴趣,而使热闹倍增,欢乐加甚焉。”[1]所以说,只有在这里,缺乏个人自由的帝王后妃们才能够切身体验一下老百姓逛街购物的乐趣。
(三) 满足王公大臣生活之需
为了上朝的方便,王公勋戚也纷纷在京西地区修建他们的邸园和宅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买卖街的兴起。震钧在《天咫偶闻》中写到:“海淀,大镇也。自康熙以后,御驾岁岁幸园,而此地益富。王公大臣亦均有园,翰林有澄怀园,六部司员各赁寺院。清晨趋朝者,云集西直、德胜二门外,车马络绎。公事毕或食公厨,或就食肆。其肆多临河,举网得鱼,付之酒家,致足乐也。”[2],“王公大臣的赐园自怡园、佟氏园、索戚畹园也在海淀及其北侧建成。”[3]而各大臣入园林买卖街之后“许竞相购买之。”[4] “凡古玩、估衣、酒肆茶炉,色色俱备。惟米铺及木器等肆较少,其余饮食、陶器悉如常。……各货由崇文门监督,在外城各店肆中采购而入。”[5]所以说买卖街的兴建一方面满足了上朝大臣的饮食需要,另外一方面也满足了居住在周边的王公大臣生活之需。
(四) 园林造景的需要
清代皇家园林集中于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地区,主要是用来供皇家居住游乐的盛地,所以尤为僻静、安宁;相比之下,买卖街的出现,为三山五园增添几分市肆的喧闹即静中有动,更加烘托出园林的安静。
从园林造景技术方面来说,买卖街是园林中的一处外部观赏点即配景,充分利用这一配景的作用,不仅丰富了赏景内容,而且拓宽了人们的视觉范围。然而,任何园林建筑都是多种园林景观的结合,为了突出某种景物,通常把主景集中,且配以其他景观衬托,如皇家园林主要运用买卖街里错落有致的店铺和街坊等配景来衬托园林的人文景色,达到突出景观的效果。同时,园林配以买卖街这一背景,使游览者可以在流动的空间中看到不同的主景,也可以产生明确的景观转换效果,以达到园林主景与配景的完美结合。总之,皇家园林中的买卖街是园林主景的延伸和补充,为人们创造了新的视觉效应,从而达到了景中见景的效果。
(五) 中国古代造园传统的影响
在皇家园林中设置街市店铺是中国古代造园的一项重要传统。最早在东汉灵帝时期,他的后宫中就出现过,“是岁帝作列肆于后宫,使诸采女贩卖,更相盗窃争斗。帝着商估服,饮宴为乐”[6]。到西晋时,愍怀太子“于宫中为市,使人屠酤,手揣斤两,轻重不差。”,因为“其母本屠家女也,故太子好之”,所以“又令西园卖葵菜、蓝子、鸡、面之属,而收其利。”[7]之后,宋少帝也在其御园中设立店铺,亲自扮演商贾进行买卖,以此来寻欢作乐,“时帝于华林园为列肆,亲自酤卖。又开渎聚土,以象破冈埭,与左右引船唱呼,以为欢乐。”[8]北齐后主高纬曾在其御苑中设立过“贫儿村”;后来,到唐朝时期,唐中宗李显也在玄武门开办过市肆,“二月己丑,幸玄武门,与近臣观宫女大�T,既而左右分曹,共争胜负。上又遣宫女为市肆,鬻卖众物,令宰臣及公卿为商贾,与之交易,因为忿争,言辞猥亵。上与后观之,以为笑乐。”[9]这一市肆虽然不是设在在宫苑内,但其性质类似。北宋宋徽宗时期曾在华阳宫内设立高阳酒肆;南宋临安皇家园林中也有这种街肆,“……命小内司列肆关扑,珠翠冠朵,篦环绣段,画领花扇,官窑定器,孩儿戏具,闹竿龙船等物,及有买卖果木酒食饼饵蔬茹之类,莫不备具,悉效西湖景物。”[10]所以说,在皇家园林中设立街市店铺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也是皇家造园中必要的因素之一。
二、 买卖街的历史功能
古代中国社会向来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的地位极其低下。清朝之前,许多皇帝在宫廷苑囿中设立买卖街,但并非进行商业活动,大都是昏君用来寻欢作乐的场所;然而,清帝在皇家园林中设立买卖街,这些买卖街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一) 游乐观赏
买卖街是清代皇帝在御苑中体验民间商业活动的一座宫市――模拟商业街。皇帝搜罗社会上的各行各业置于买卖街中,店铺鳞次栉比,“肆贾人以内侍充之”[11]。宫中皇帝后妃可以经常像老百姓一样在这里游街逛市,领略店铺林立百业竞争的风光。每当皇帝临幸买卖街时,“叫嚣兜售之中,俄而破口喧争,俄而挥拳奋斗。负弩之士,引肇事人至庭。公庭审理宣判,或加杖责,悉以游戏出之。有时取悦于君上,则几伪乱于真云。”[1]
乾隆每年都要亲临买卖街,满朝文武大臣也随侍其后。他在临街店铺中出高价买来的商品,如珠宝、绸缎、手工艺品和瓷器,大都分赐给皇后、妃子、或者官员,可以用他的诗“白石清泉带碧梦,白流贴贴泛金荷。年年上已寻欢处,便是当时晋永和”[12]形象展现。
在买卖街上也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一日,高宗携主(和孝固伦公主)游同乐园之买卖街,和时入直在焉,高宗见售估衣者有大红夹衣一领,因谓主曰:可向汝丈人索之,和因以二十八金买,而进之主,呼和为丈人,不知其故。闻主少时,衣冠作男子状,或因戏为此称耶。”[4]还有一次,据说乾隆在逛买卖街时,遇到一个由太监假扮的小偷被官兵抓住,惹得他龙心大悦,就赏赐给小偷一百两银子。
(二) 商品买卖
三山五园地区的买卖街虽然主要是供皇室游玩的市肆,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商品买卖的作用。嘉庆年间的进士姚元之对同乐园买卖街上的商品交易描述有:“凡古玩、估衣以及茶、饭肆,一切动用诸物悉备,外间所有者无不有之,虽至携小筐卖瓜子者亦备焉。开店者俱以内监为之。其古玩等器,由崇文门监督先期于外城各肆中采择交入,言明价值,具于册。卖去者给值,存者归物。”[4]
宫眷在买卖街购买商品时,是进行真正交易,据法国教士王致诚描述“偶一邀准,惟在宫眷退出之时而已。货品之大部分,由都城各商付托内监实行销售者,故交易之成,绝非虚假。君上收买最多,出价当然最大。宫眷内监亦各购其所需。交易既真,遂饶有兴趣,而使热闹倍增,欢乐加甚焉。”[1]只有真正的商品交易,才能使他们更有游玩兴致。同时,住在皇家园林附近的大臣们也经常逛买卖街,“各大臣至园,许竞相购买之。各执事官退出后,日将哺,内宫亦至其肆市购物焉。其执事等官,俱得集于酒馆饭肆哺啜,与在外等”[4]他们在买卖街上的购物应该符合实质上的商品交易。
(三) 心理慰藉
清代皇家园林里的买卖街只是园林的一道别致的景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买卖交易市场。皇帝虽位高权重,居于最高等级,但是不能随意和平民百姓接触,所以,每当皇帝到买卖街时,“出时,民居商铺,必先闭门,不能见一物。各处施以屏障,不使睹警跸。”[1]然后宫女太监装扮成买卖街上各商家或叫卖的,“雍正、乾隆朝乃令宫监至城乔充商贩工役,熙攘往来于其中,下至剪窃之辈,应有尽有,一年集数次焉。”[1]皇帝、后妃久居深宫,对幽闭的宫廷生活感到非常厌倦,买卖街的出现在一定程度给他们单调的生活增添了一丝活跃的的色彩,安抚了他们孤寂的心理。
宫女、太监在进宫之前,都生活在民间,熟悉民间生活;入宫后,寂寞高大的宫墙将一切生活气息挡在门外,孤寂的宫廷生活使他们对宫墙外的世俗生活十分怀念、向往。因而,买卖街的设立,使森严的宫中生活有了人间气息,有了点人情味,这对无聊的宫眷、寂寞的宫女、落魄的奴才们的心理,无疑起到了些许抚慰的作用。
畅春园里除了二宫门外的苏州街,还有一条买卖街。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在西路北端“集凤轩后河桥西为闸口门,闸口北设随墙,小西门北一带构延楼自西至东北角上下共八十有四楹”[14],其中包括雅玩斋等。从建筑形式和名称上推断出这是一条典型的京城市井风格的街市店铺,所以说可能是另一条买卖街,其具体始建年代不详。
清朝康雍乾盛世时期,“移天缩地”将世间万物集于北京西郊皇家园林,受中国古代造园思想的影响,买卖街也因此被纳入其中。这一设置,一方面满足了皇帝和王公大臣的好奇心,同时为宫女,太监等皇宫下层侍宠起到了些许心理慰籍作用。另一方面,其作为园林造景艺术的点睛之笔,为安静的三山五园增添了一丝活力。三山五园买卖街的设置,主要功用是供皇室成员游玩观赏,其次才是进行商品交易,这就使其显著区别于市井街肆,独具一格。就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来说,既有仿照江南市肆格局的苏州街又有典型的京城市肆风格的买卖街,集中体现了当时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南北并重的皇家园林风格。
作者: 赵连稳 乔婷
[参考文献〕
[1]中国营造学社.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二卷第一册《乾隆西洋画师王致诚述圆明园状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109-110.
[2] (清)震钧.天咫偶闻[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200.
[3] 段柄仁、张宝章.海淀[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4.
[4](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5-46.
[5](民国)许指严.南巡秘记(补编)[M].上海:国华书局,1916:63-64.
[7](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458.
[8](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66.
[9](后晋)刘晌.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47.
[10](宋)四水潜夫.武林旧事[M].浙江:西湖书社,1981:36.
[11](民国)许星园.颐和园导游[M].北京:颐和园事务所,1947:35.
[12]中国圆明园学会.圆明园四十景图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81.
[14]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1285-1377.
圆明园4
中国圆明园学会筹备委员会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圆明园藏宝谜踪
冯精志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图书馆 主办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79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33号
©2015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